以前在偶然的機會下,在騰訊微講堂看到葉海林先生的中東風雲錄,便對他印象深刻。今天心血來潮,在網路搜尋了一下,葉海林先生最近在宣講家發表了一篇報告: 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与方向。
報告的前幾分鐘提到中國在 90 年代因為必須和東南亞國家 (也就是現今的東盟) 發展經貿關係,所以針對南海問題的力度較為放鬆。這段話引起我的注意。不久前,我才在 "抓紧难得战略机遇 在南沙建立海空基地" 這篇文章中,看到眾人為中國沒有在 90 年代前後,以武力一舉將南海收復而惋惜。這裡我想要提到的是,單純以軍事角度談論問題是相當天真的。軍事是為了達到政治目的的一種手段。而一個負責任的政治,必須以長遠且通盤的角度來決定大政方針,以及所需要採取的手段,軍事必須要服從政治。
接著,葉海林先生提到中國和東盟的關係並沒有因為貿易量的上升而獲得改善。箇中原因,是因為東盟在雙邊貿易中並沒有佔到多少利益; 相反的,中國從東盟國家賺走了不少錢,這使得東盟對中國不需要擺出好臉色看。這讓我想起台灣為了ECFA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所衍生出的紛紛擾擾。有趣的是,台灣對中國貿易應屬出超,但兩岸關係也是時好時壞。
葉海林先生接著提到,2008 年兩房危機,全球貿易是以歐美國家為終端市場,中國和其它國家生產商品外銷至歐美作為基本模式。之後,終端市場逐漸轉移至中國,而有趣的是,中國仍然是世界工廠。注意,兩房危機之前,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是終端市場和世界工廠。因為一般來說,終端市場的勞動力成本較高,產業會外移至成本較低的國家,因此終端市場不會是世界工廠。而中國為什麼在成為終端市場的同時,仍然是世界工廠? 除了中國勞動力素質較高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業的集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產業聚落。這兩個因素使得大批量生產目前只有在中國能做到。
再來,葉海林先生提到了習近平近來提出的一带一路戰略的中心思想。將中國手上過剩的資金,投資於國外設立工廠,將其產品融入到由中國製造的終端產品,再將此終端產品銷往全世界。注意,在此貿易鏈中,中國試圖達成雙向循環,而不再只是由中國獨占貿易的利潤。再回到葉海林先生於報告之初提到的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矛盾,不難看出中國其實在這方面的確有深切的檢討。
簡單的說,這與福特汽車當初的作法相當類似。福特汽車透過提供工資和其它手段,擴大汽車的銷售市場,形成生產和市場的正向循環。另外,一帶一路這項外交策略,其實也與中國十二五規劃中的城镇化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城鎮化大約會將一億左右的農村人口轉移成城市人口。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就需要擴大終端消費市場,這也是一帶一路的主要目的。
最後,葉海林先生提到一帶一路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影響。一帶一路這條外交經濟戰略如果走得通,中國的外交將透過一帶一路取得更多主導權,為中國的國家利益服務,尤其是主權。這句話聽在身處在台灣的你我,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感觸?
寫到這裡,我想起宋鴻兵先生在其鴻觀節目上所說的:
我們依舊渺小,小到必須鴻觀。
身處在台灣這座小島,如果我們的視野不能及於周遭,不能及於將來的二三十年,那麼我們對將來不會有太多主導權,只能隨波逐流。這也是我對台灣所謂民主選舉的一點感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