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龍應台的「國家認同」真的錯了嗎?她說兩岸的價值核心在人權、理性,這甚至比統一還重要,相信也是絕大多數台灣人的心聲。兩岸分隔半個多世紀,經歷「法統之爭」與「主權之爭」,如今「法統之爭」已經結束,從「中華民族復興」的角度,未來更該重視的其實是共同價值的追求,而不是「主權之爭」。
藉由人權區隔兩岸,避談統一,其實是龍應台和黃清龍內心的想法。我想起石之瑜的一篇文章: 種族化的台灣人權,誰受害?在台灣,歧視陸配和陸生是台灣人的天然成分,明明白白地寫進法律之中。這種情況,龍應台和黃清龍還有臉談人權?
黃清龍身為旺報的社長,有時候還是低調一點,維持報社的一點中立性比較好。龍應台在港大演講之後,狗尾續貂的在南方周刊上暴露自己對他人啟蒙歌曲的輕視感。請黃清龍社長先做好功課,不要像龍應台一樣暴露自己獨台的傾向。
最後,以過去龍應台自己的話,回應現在的龍應台與黃清龍。
「我們對不喜歡、反對的東西一定要理解,因為仇恨是由無知引起的,而包容和感激之心則是最珍貴的。台海兩邊對對方的了解關心都不夠,這是大家需要努力的地方。」這是10年前龍應台華府演講時的結語,今天仍然適用。
延伸閱讀:
人對事物的第一反應,其實就反映他內心真正的想法。當然,我對龍應台能如實寫出她的第一反應予以稱讚。
当坐在第一排的周伟立教授回答说,他的启蒙歌是《我的祖国》时,站在台上的我,脑海如电光石火般闪过好些念头。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是一首“红歌”,身为大学副校长的周伟立在一千个师生面前不避讳地说自己的启蒙歌曲是一首“红歌”,需要勇气。
龍應台認為唱紅歌是一件很丟臉的事。
對於我來說,如果在大庭廣眾下唱的歌是啟蒙歌 (相對於兒歌而言),那就是中華民國國歌。但是在我國小的時候,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那就是從大約三四年級開始,身邊的同學和老師,逐漸的在升旗典禮時不唱國歌。這讓我感到不好意思,因為全班就剩少數幾個人在唱,只剩下音樂在迴盪。
我的念头全部都在一瞬间闪现:不管在本地政治正确不正确,让我们听听这首歌吧。于是我当场邀请大家一起合唱。
原來龍應台還會先考慮政治正不正確。當然,我要再次稱讚龍應台壓抑住心中認為紅歌是政治不正確的想法,邀請現場觀眾一起合唱。
一首歌,在不同的时空里,撞见不同的记忆,就产生不同的情愫和意义。在港大大堂里一千人坐在一起唱歌的那几分钟,在当下的情境里,唱的就是大河波浪,咏的就是稻花白帆,歌所带出来的个人记忆当然不同,可能是往日初恋,可能是家国情怀,可能是某种不堪回首,可能什么都没有,就是那简单美丽的旋律;那是非常纯净的几分钟。
歌的意义会转换,歌的温柔力道强于刀剑,正好是我整个演讲的核心。
有时候,真的,大河就是大河,稻花就是稻花罢了。
我們拿文末,龍應台認為大陸的紅歌,大河就是大河,對照前文的一段話:
可容上千人的港大礼堂当天是满座,大概一半港人,一半陆生,少许台湾人和其他地区的华人。听众合唱了好几首歌,台湾人用国语合唱《绿岛小夜曲》,一首包装在爱情里的政治抗议歌;香港人用粤语合唱《友谊之光》,两曲其实是同一首歌。
所以台灣人的綠島小夜曲,就不是綠島小夜曲?
以上龍應台的種種反應,其實可以用石之瑜的文章加以解讀。就是要以人權區隔兩岸,人為的製造兩岸是不同種族,不同國家。台灣是高尚的中國,噢不,是中華文化的繼承者。
也是。兩岸內戰都打了七十多年,怎麼能怪台灣忘了自己還身處同一個國家的內戰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