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之夏點出了所謂自由貿易只不過是已開發國家用來欺凌其它國家的糖衣。
一個國家要富強,適度的保護國內產業必不可免。中國目前正處於這個階段,那些替已開發國家幫腔的人可以省點力氣,來看看這部官僚之夏吧。
也有人看了這部片之後,覺得台灣的官僚喪失了早些年拚經濟的那股衝勁,對此大發牢騷。我倒覺得這是必然的結果。一來,台灣小,先天上就沒優勢; 二來,我們所謂的拚經濟是以科研技術取勝,抑或是淪為代工之流。當然,有人會說代工也有學問在裡面。我覺得無非是"無薪假"和"責任制"兩個詞罷了。
當中國稱霸海上和1421:中國發現世界是兩本紀錄鄭和下西洋的書。
我隱約覺得 「1421:中國發現世界」的中譯者對他翻譯的這本著作抱持的不屑的眼光,這不是一個好現象。
該譯者認為原作者太過天馬行空,另外也認為緬懷過去的榮光是沒有意義的一件事。近代中國人似乎頗有這種「謙虛」的心態。捨棄這種心態吧! 何不抱著開放的心胸去欣賞自己國家過去的歷史? 縱使近代中國受過屈辱,但也不用如此貶低老祖宗的成就。天馬行空又如何? 原作者亦提出證據來支持他的論點,即使證據沒有白紙黑字寫明中國人有如此事蹟,但這何嘗不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何必如此固守於西方人的說法和眼光?
替代役新訓的開訓和結訓典禮都會有預演。預演時的狀況讓我想起黃仁宇先生提到過的一個形容詞: 均一雷同。
執行秘書 (轉頭) 是同梯之間拿來開玩笑的一個笑點。典禮進行到主席致詞時,大家要在主席說出的第一個字的時候把頭擺向他。預演的時候,長官在模擬這一段的動作時皆是以"執行秘書"開頭。另外,主席致詞完畢後,長官規定大家要統一鼓掌二十下。在受訓期間,類似這樣的規定不少。底下的大頭兵或許會覺得這種規定很無厘頭,但是站在上面的角度來想,管理人數如此眾多,如果不均一雷同,管理起來會很麻煩。
能在成功嶺上體悟到均一雷同,也可算是蠻特別的經驗。
同時我也觀察到搞好人際關係在這裡也同樣適用。有些人很容易和別人打成一片,即使那是上級長官。這邊我指的是區隊長和分隊長。和隊長混得比較熟,他就會跟你透漏些八卦。八卦的真實性向來都不低。此外,如果出了點小差錯或是比較吵鬧,隊長也會睜隻眼閉隻眼。同事裡有這種人算是一種福氣,絕對不要跟他搞壞關係。
休假歸營是最落寞的時刻。坐上回成功嶺的專車,看著窗外的市區景色,心中不免有些惆悵。
第二個禮拜不放假,大約要再十多天後才結訓。這段時間主要就是在數饅頭過日子了。研替新訓和其它的役別比較起來算是輕鬆許多,除了清晨的三千公尺大越野之外,其餘大多是室內課。在室內上課時,我就想著下一頓飯,這樣子的效果似乎不錯。室內課的內容一般包括: 專利、著作權和替代役法規的介紹,進入職場時要做那些心理準備,健康管理…等等。大致上來說上課的內容都有一定的用處。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關於職場方面的課程。
似乎是因為前幾屆的研替有發生過役男不適應職場的情況,役政署那邊才安排了些課程。非常有趣的是,幾乎每一位講座上課的內容最終都可以用"搞好人際關係"加以概括。對一些人來說,搞好人際關係是一件骯髒的事。既然有一技在身,何必要去搞好人際關係?
就我而言,我也曾經歷過一段為搞好人際關係而苦惱的日子。我想其實這就回歸到一個點,搞好人際關係其實就是把自己的姿態適時的放低,不必因為自己比較能幹就貶低別人。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也有難言之隱。適時地把姿態放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會縮短,這樣也比較能互助合作。
另外,值星區隊長每週會輪調一次。十二中隊有三個區隊長,其中有一個風評不佳。風評不佳的原因有二: 一是他比較會盯細節,再來就是他說話比較酸。研替十三梯是他帶的最後一梯,據他的說法已經管得比較鬆了。我不太敢想像之前幾梯的情況。其實這位區隊長人也不算太壞,結訓搭乘專車離開成功嶺時,他也在路邊目送我們離去。
結訓離營時,我們十二分隊相約在高鐵烏日站吃飯。想來日後再相聚也不那麼容易。吃完飯後,大家就各奔東西囉。
初上成功嶺,我心裡其實是抱著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心情。入營當天是搭市公所提供的專車。我座位後方的老鄉提到他曾經到成功嶺為新兵日記這齣連續劇搭設場景。聽聞此事,我心裡不由得覺得看人不要因其學歷高低而有所大小眼。我那位老鄉雖然學歷可能不怎樣,但是聽他提起他的人生經歷倒是令人佩服。
專車抵達成功嶺上替代役役男的集合場,剛要下車就聽到長官在大聲喝斥要我們趕快到集合場地報到,我不禁笑了出來,心想: 哇~ 成功嶺耶。填寫完一些文件之後,就要進入上成功嶺的第一關: 剃頭。剃頭的大媽還會在旁邊開長官的玩笑喔。沒幾分鐘,我的頭就被剃得乾乾淨淨了。T_T
因為我是台中縣的役男,早上就到成功嶺報到,算是研替第十三梯中第一批上成功嶺的。早上基本上沒什麼事,剃完頭之後就被帶到餐廳吃中飯。說實在話,成功嶺的飯也不算難吃,三菜一肉,一鹹湯一甜湯,算是很充裕了。第一天基本上就是領裝備和填寫文件,另外也要寄信回家給家人報平安。
研替新訓第一個禮拜比較麻煩的狀況是,因為役男人數眾多,上面下達的指令不見得能聽得清楚,這時最重要的就是和同梯打好關係。這基本上沒什麼難處,因為在那種環境下,每個人自然而然地都會互相幫忙。
很快的到了第一個禮拜的探親假,早上六點出成功嶺大門時,車上響起一片歡呼聲。雖然只有短短約莫一天半的假期,但是能回到自由的環境中,只有一個爽字能形容。
嚴格來說,這個禮拜是見習週。目前感覺周遭的同事都還不錯。看看接下來發展的情況如何。我這個人屬於慢熱型,一開始跟人相處總是比較沉默寡言,等到混熟之後就比較隨便。原本我還蠻擔心在新環境會不太適應,但目前的情況還算可以。我在中研院的職務是專任助理。目前被分派到的工作是參與另外三個博士生的研究計畫。看著他們所謂博士生的頭銜,我心裡想著: 我終於踏入社會了。: )
當初研替之所以選擇中研院,我有我的考量。雖然說薪水相較於其它公司來說不多,但我自己本身生活上的開銷也不多。此外,我很喜歡中研院的環境。當初來中研院面試時,她給我的感覺很像成大。目前我住舊庄國小附近,走路上班約十分鐘。租屋的地方有國小也有公園,另外也有小型的傳統市場,算是一個很單純的環境。
目前的心願有兩個: 一是工作能順利上軌道。第二則是希望我心裡的她能答應跟我在一起。
這兩年下來,研讀一些論文的心得是: 千萬不要把論文當真。
很多論文會盲目的引用他人的結論,而乎略該結論成立所需的前提。
在整理這兩年累積的文件,覺得底下這份影片對我影響最大。
影片中所用到的投影片在這裡。
Herb Sutter 在此篇 Machine Architecture: Things Your Programming Language Never Told You 中的重點(對我而言)在於:
程式語言作為一個面對程序員的抽象層,它隱藏了許多底層硬體的細節。早期設計用來編寫循序程式的程式語言,
程序員經常會誤用這類語言編寫出看似正確,但實際上是錯誤的平行程序。
許多論文常會寫出似是而非的論調,對研究嚴謹的人而言是一大障礙。
杭士基 (Chomsky) 對學計算機科學的人而言應該耳熟能詳。正規語言裡的 Chomsky Normal Form (CNF) 應該能喚起您的回憶。
此次在台演講,在中研院和清大各有一場。因地理位置上的因素,我參加他在清大的演講。清大的演講其主題似乎和中研院的有所不同,清大演講的主題偏向技術性。會後,因考慮到杭士基年事已高,故只允許五個提問。可惜提問者的問題都圍繞的技術方面打轉,我深感遺憾。
當他的面問問底下的問題應該挺有趣的:
What’s your opinion on invasion of Iraq and Afghanistan?
底下是杭士基接受 CBC 的訪問。
我想中國在容忍異議人士方面還有一段路要走。等到中國能容許像杭士基這樣的批評者存在,中國才有希望。
最後是杭士基在北京大學的演講。
杭廷頓所寫的這本書,基本上將世界分成幾大文明,以此為基點描述世界秩序是如何運行。
就我的認知,杭廷頓此書的重點在於世界將會劃分成西方文明,以及中華(儒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兩大陣營。此種分類法不論作者是否有意或無意,都容易成為政客操縱的利器。我想在台灣的人應該都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