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甲午戰爭一百二十週年紀

刘亚洲上将谈甲午战争:制度·战略·信仰·国运

依稀記得黃仁宇先生有過類似評論。甲午之戰,是已進入工業化時代之日本與仍停留在農業時代之中國之間的戰爭。後人總認為是因為中國制度腐朽,洋務運動成效不如明治維新,而導致甲午戰敗。但是,依黃仁宇先生的觀點,諾大的中國欲從農業社會進化成工業社會,猶如走獸蛻變成飛禽,不論是物質或是思想,都要經過相當大的改造。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單靠洋務運動是不可能達成這個目標。換個角度思考,洋務運動縱使失敗,但也不失是中國邁入現代化的開端。

甲午戰爭已經過一百二十年,也就是兩個甲子,中國這片土地和人民已經經過太多苦難。我認為,中國已經穩步邁上黃仁宇先生所說的可從數字上管理 (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 的階段。所謂的 "可從數字上管理",以我的理解,就是可以用科學,而非道德方式來管理國家。不論是物質或是思想上,當代的中國已經不再是一百二十年前的中國。日本的有識之士應該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不要抱有可以重溫甲午戰勝的夢想。

回過頭來看這篇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政治委員,劉亞洲上將接受報社關於甲午戰爭的採訪。有幾點我想加以評論。

美国人李普曼说,只要存在着一条军事疆界,一条相应的政治疆界就会出现。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只要存在一条政治疆界,一条相应的军事疆界就应该出现。军事战略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军事战略应当服从国家战略。但是如果军事战略出了问题,仗打败了,这个国家的国家战略也就完了。退一万步说,即使国家战略出现失误,如果军事战略恰当,还能为国家战略重构创造机会。否则,即使国家战略正确,如果没有正确的军事战略配合,国家战略照样无法实现。

這段話和習近平接掌軍委後,對解放軍的指示某種程度上不謀而合 (習近平: 確保部隊召之即來來之能戰 戰之必勝)。兩者都要求解放軍達成軍事戰略 (勝),以便國家戰略的實施。

清朝经过了30年的军事变革,建立了一支表面上脱胎换骨的新式海军和陆军,但它的军事变革是失败的,主要是观念落后。胜利的军队用未来的观念打今天的战争;失败的军队用昨天的观念打今天的战争。清朝的军事变革,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彼得大帝的改革那样,“大胡子剃掉了,德式西服穿上了,但是留大胡子、穿旧式服装时期的那些思想却留下了”。清朝的军事改革从根子上没有能够摆脱农耕文明的桎梏。农耕生产方式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天下太平,有饭吃就满足。农耕文化的眼睛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看的。清朝内斗那么激烈也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因此,北洋水师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奉行的却是长期防御性战略。这是一支农民的海军,因此是一支守土的海军,而不是一支经略大洋的海军。表面上看,甲午海战的战场上,是双方“海龟”的较量。军舰都是从欧洲进口,双方将领毕业自同一所军校,且都用英语指挥。但那是农民与现代军人的较量,那是鸡蛋和石头的碰撞。

思想,或是觀念,是成功達成軍事戰略的第一步。當前解放軍的思想就是要從淺海走向深藍,轉近海防禦到遠洋巡弋。當然,這也與中國科技已經突破技術瓶頸有關。物質和思想是相輔相成的。

第一是没有现代军事思想家。没有军事思想家就无法进行战争的顶层设计。而顶层设计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中国一贯有轻视军事思想家的传统。兵书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正经的读书人以读兵书为耻。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在列强的监视和重压下,从零开始,仅仅20年时间就建立起一支全新的机械化大军,横扫欧洲。德军是怎么做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重视军事理论家。古德里安因为他的理论被任命为德军第一支装甲兵团的司令官,官拜上将。中国自古很少有军事理论家受到如此重视。与之相反,日本对华侵略的思想、政策的设计者,基本都不是政府官员,而是普通的学者和知识分子。

我相當感興趣劉亞洲上將所謂的現代軍事思想家。德軍的裝甲兵團能橫掃歐洲,那解放軍又能想出什麼方法應對美國的航空母艦?

毛泽东出生在甲午战争前一年。邓小平出生在甲午战争10年后也就是日俄战争的当年。他们的青年时代,正是甲午风云掀起的巨涛对中国近代史冲击最猛烈的时代。启蒙、自强与救亡,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他们的思想上一定有深深的甲午烙印。他们肯定从来不曾忘记甲午。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谈到中印领土争端时说过“不能做李鸿章”的话。1982年,面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不愿把香港归还中国,邓小平说:“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正是在这两位伟人手中,中华民族获得了复兴。

對於甲午戰敗,後人都將罪責推至李鴻章一人身上。但從歷史的角度看,甲午戰爭實是工業化國家與農業化國家之間的戰爭,這又豈能是李鴻章一人所能力挽狂瀾? 梁啟超所著的李鴻章傳,第一章有這麼一段話: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我認為,"不能做李鴻章" 這一句話,僅能被領導者用來砥礪自己不要誤國誤民,但切不可作為李鴻章的蓋棺之論。其人其事,還是要放在當時環境下加以討論。

马基雅维利有句名言:“造就最强大国家的首要条件不在于造枪炮,而在于能够造就其国民的坚定信仰。”中国共产党在当代最伟大的历史成就之一,就是再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也正是这群有信仰的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甲午战争失败的阴影。抗日战争中,他们不仅彻底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还在第二个甲午年到来之际,打胜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这似乎是一个宿命。当年的甲午战争,因朝鲜而起。抗美援朝战争,又回到了60年轮回的原点,这一仗不仅挽回了中国军人自1840年以来屡战屡败失尽的颜面,而且为民族复兴提供了重要心理支撑点。这是毛泽东的大手笔。

我理解劉亞洲上將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員,必須強調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偉大作為。但是請別忘了,當時的國民黨軍是站在第一線對日抗戰。雖然在之後的國共內戰中,共產黨擊敗國民黨,但也不要把功勞都攬在自己身上。國共內戰已經過去許多年,歷史也必須被還以其本來的面目,而非為執政者塗上胭脂抹粉。抗日戰爭應該是中國人民對抗日本侵略者的戰爭,而非僅僅是共產黨所領導的對日抗戰。現在的共產黨應該要有足夠的氣度,重新審視過去這段歷史,給予各方面一個公正的評價。

我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成就之一,應該是在於凝聚民眾心裡所謂的中國意識 (或稱國家觀念),打破中國歷史上,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的情況。其實從某方面來說,這也是歷史賦予共產黨的任務。只有當國民有明確的國家觀念,一盤散沙才能化做一個拳頭,朝共同的目標邁進,才能在當前的國際社會生存下去。共產黨應當理解到,歷史的主角是人民,而非共產黨自身,這正是歷史唯物主義所闡述的道理。

附錄:

军事科技 航母的克星(下)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