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再讀蔣介石日記

黃仁宇先生所著的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我建議可以在閱讀第一章前面數頁之後,先跳至第五篇和附錄閱讀。

此篇文章留作以後撰寫心得。

我隱約覺得毛澤東其實某種程度上要感謝蔣介石。蔣介石在抗日戰爭中,勉力維持中國政府的存在,和日本侵略者正面纏鬥,這給予了毛澤東機會對中國的底層社會進行改造,一個新生的中國才得以誕生。他們都在奮力創造一個新中國,只不過所走的道路不同罷了。我在這裡引述黃仁宇先生的一段話:

從長遠的眼光看去,除非當時蔣介石挺身而出,以一己抵擋中國社會組織結構之不足 (亦即帶領尚處於傳統農業社會的中國,打一場現代工業社會的戰爭),使中國贏得一個半世紀以來國際戰爭中之第一次勝利,以上所述之發展與收穫尚無從著手。那種群眾運動全靠對外隔絕,以戰時動員之背景作支撐 (指毛澤東帶領的土地改革運動)。蔣介石及其繼承人在台灣經濟建設之成功,尤對大陸之經濟改革有刺激及誘導的功效。

從黃仁宇先生的思路再延伸下去,我不由得思索起台灣現今對於大陸扮演著怎麼樣的一個角色。我覺得現在台灣對於大陸的作用,已經從經濟層面,更加深入到思想和制度層面。換句話說,西方思想和制度在台灣實行的結果 (姑且不論這背後還牽扯到中美日三方角力),給了大陸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是要堅定不移的走出中國自身的一條發展道路,還是要全盤接受西方思想和制度? 如果這最終能使兩岸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國家更加富強,那面對台灣當今的亂象,我也能稍稍釋懷了。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