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商業社會比起東方的農業社會有許多優勢。商業社會依賴的是金融體系,而金融體系所依賴的是法治制度,確切的說是商業法。之前提到過古代中國對保障財產權有其困難之處。金融體系的出現使得財富得以流通,擁有資金的一方可以借金融體系挹注需要資金的一方。如此一來,各項資源都達到最大的利用限度,分工也越趨細密。質與量皆能大幅提升。
許多人認為這就是西方優於東方之處。沒錯,但重點是這是地理環境在背後推波助瀾,而非什麼人種優越。現今商業體系發軔於義大利威尼斯。我引用黃仁宇先生的一段話:
檢視歷史,資本主義起源於近海的小國,進而拓展到大國、內陸國家和傳統色彩較重的國家。農業佔整體經濟比重越重,問題越趨複雜。因為傳統農業習慣必須加以改革以符合商業習慣,拿個比喻來說就如同陸地上的走獸進化至空中的飛禽,其間困難可想而知。帝國 (拜占庭帝國) 和教廷的衝突造成權力真空,讓威尼斯實際上已經是獨立王國。陸地上的農業收入向來不曾成為經濟的主體。由於城市裡的水是鹹水,大規模的生產並不切實際,但相當有利於打造船隻。城裡的貴族紛紛領年金而退休,而奴隸和移民勞工可以解決勞力問題。威尼斯還能做什麼? 又能做什麼呢? 一位現代作家稱威尼斯是「沒有領土的城市......政府是股份公司,總督是董事長,議會是董事會,人民則是股東。」這個城邦不需要努力面對教會法庭、領主權利、商業同業公會、君權神授、不成文法或甚至議會代表制等問題。它只要遵循自然本能,就可以成為稱霸海上的商人。
中國正處於這段改革的時期。它所做的每一項改革都牽涉到廣大的群眾,一旦改革的腳步過快勢必會適應不良而造成災難。中國近代歷史面臨的挫敗,起因即在於改革過於劇烈,人民無法適應而加以反抗。那日本呢? 相較於中國,日本經濟體質上已具有商業雛型。對日本來說邁向商業社會是駕輕就熟。其實台灣的情形也與日本雷同。我稍加節錄黃仁宇先生的說法:
不能歸功於夢幻的美德?! 這麼說想必會引起某些人的憤慨。美德不是萬靈丹,沒有人是極端的善或極端的惡,認清事情的本質才能避免邁向毀滅之路。閱讀歷史,先拋棄固有的成見才能為將來指引出一條光明的道路。歷史證明,國民黨在大陸之所以失利,並不在於其邪惡企圖; 在台灣島上化危機為轉機,也不能歸功於夢幻的美德。在這兩種情況下,技術是更決定性的因素。就本質來說,在濱海省份實施貨幣管理,要比在廣土眾民的情況下容易得多。台灣的捍衛者造就國民黨的主張得以成功,在給予應有的肯定之外,其成就卻必須觸及下列幾點事實:
- 台灣的農業和貿易有關,有利資本化。
- 地理位置較有利,普遍的貧窮不及中國內陸嚴重。
- 土地改革能夠施行,在於當時實行軍事管制,疆域夠小巧,可用現代的商業技巧和數學加以管理。
- 強迫地主進入農業以外的經濟部門,紓解務農人口壓力。
- 韓戰爆發,美援適時湧入。
- 先發展勞力密集、出口導向的產業。得以適時填補先進國家經濟擴張所創造出的廣大市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