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行程: 伊斯坦堡 (多瑪巴切皇宮 - 博斯普魯斯海峽 - 君士坦丁堡競技場 -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 - 地下水宮殿 - 大市集 - 加拉塔大橋)
美麗的土耳其女導遊正在向我們介紹君士坦丁堡競技場 (Hippodrome of Constantinople)。君士坦丁堡競技場是一個羅馬競技場,主要用於賽馬和戰車。現在的君士坦丁堡競技場只留下競技場中央的幾座紀念碑供人欣賞。
君士坦丁堡競技場位於蘇丹艾哈邁德廣場 (Sultan Ahmet Square)。從名字上可以知道競技場和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 (Sultan Ahmed Mosque) 緊鄰。
公元 324 年,君士坦丁大帝 (Constantine the Great) 將羅馬帝國首都遷至君士坦丁堡 (伊斯坦堡的前身),同時也重新修建了君士坦丁堡競技場。之後,鄂圖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並將其作為鄂圖曼帝國首都。西元 1900 年,為紀念德國皇帝威廉二世 (Wilhelm II) 訪問鄂圖曼帝國兩週年。眼前的這一座德國噴泉 (German Fountain) 先是在德國被建造,然後運送至此組裝。這一座噴泉可以說是這一帶最為年輕的古蹟。
我們由君士坦丁堡競技場北面往南走,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就在我們的左手邊。
眼前看到的是狄奧多西方尖碑 (Obelisk of Theodosius)。
狄奧多西方尖碑原為古埃及圖特摩斯三世方尖碑 (Obelisk of Pharaoh Thutmose III),安放在盧克索的卡奈克神廟 (Karnak)。公元 390 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 (Theodosius I) 將其運回君士坦丁堡,並安放在君士坦丁堡競技場。
狄奧多西方尖碑的下半部可能在運送途中,或是在重新豎立起來的過程中有所損壞,故其高度與同屬一處方尖碑群的拉特朗方尖碑 (Lateran Obelisk) 還來的矮。目前看到的底座是狄奧多西一世另外為其打造的。可以看出方尖碑上下半部的浮雕風格有明顯不同。
方尖碑上頭有一隻鳥。
眼前看到被欄杆包圍的青銅柱,是蛇柱 (Serpent Column)。
美麗的土耳其女導遊其手上圖片顯示著蛇柱原來的樣貌。
蛇柱原來是古希臘德爾斐三腳祭壇 (Delphi Tripod) 的一部份,位於德爾斐 (Delphi) 的阿波羅神殿。公元 324 年,君士坦丁大帝將其搬至君士坦丁堡。之所以被稱作蛇柱,是因為柱上原來有著三顆蛇頭。後來隨著時間流逝,只剩下眼前所看到的柱身。
待會兒要參觀的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
在土耳其比較少看到狗。
最後,我們看到的是牆柱 (Walled Obelisk)。牆柱,又稱君士坦丁方尖碑,是以君士坦丁七世 (Constantine VII),而非君士坦丁大帝之名所命名。牆柱原本是一個方尖碑,後來被鄂圖曼土耳其新軍 (Janissaries) 的士兵作為攀爬比賽的場地,導致其外表嚴重剝落。最後只剩下眼前所看到的核心部份,故改稱牆柱。
在參觀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之前,我們在蘇丹艾哈邁德廣場稍作等待。
在廣場上有一副地圖,標明了附近這一帶的歷史建築。我們現在在地圖中左半邊的部份。
準備入內參觀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 (Sultan Ahmed Mosqu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