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

聽金燦榮教授談中國外交展望

先岔個題外話,被稱為戰略忽悠局局長 (簡稱 "局座" 或 "菊座") 的張召忠將軍退休了 (海军少将张召忠正式退役)。他為中國發展航母和拓展海權,在理論基礎上起到相當的作用,我在此向他說聲感謝。

再回來談金燦榮教授在三月中給的一場演講: 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国外交与十年展望

 

首先,金燦榮教授回顧過去 2014 年世界範圍內所發生的重點事件:

  • 烏克蘭危機,背後是美俄兩國之間的角力。
  • 石油價格崩跌,反映世界經濟情勢疲軟。
  • 伊斯蘭國崛起,其結果是極端基本教義派的思潮將會在世界範圍內廣為傳播。
  • 伊波拉病毒爆發,反映全球治理危機。美歐基本退出全球公共事務。
  • 中國外交活躍,成立金磚銀行和亞投行,並推進一帶一路。
  • 美國決策層陷入徬徨。由於美國內部問題,導致其外交意志猶豫不決。

再來是中國週邊地區:

  • 日本安倍政權加速右翼化,解禁自衛權。
  • 朝鮮半島不確定性增加。
  • 印度新任總理莫迪上任。因其民族主義情感強烈,中印邊界問題可能升溫。
  • 印尼新任總統佐柯‧維多多上任。印尼目前是各方拉攏對象。

回顧完 2014 年世界範圍和中國周邊重點事件之後,金燦榮教授重點提及烏克蘭危機。烏克蘭危機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所導致的結果。歷史上,烏克蘭受外部勢力干涉很深,這最終導致烏克蘭國內處於分裂狀態。烏克蘭基本上以第聶伯河為分界,東烏克蘭親俄羅斯,西烏克蘭親西方,特別是波蘭。歷史因素,加上烏克蘭歷屆領導人基本上都是政客,再加上烏克蘭周邊鄰國都相當強大。前述三者構成烏克蘭危機的背景。

此次烏克蘭危機中被推翻的前烏克蘭總統,亞努柯維奇,出身於東烏克蘭。他於任上同時和俄羅斯與北約保持友好關係。2013 年,亞努柯維奇在沒有經過國會批准的情況下,為接受俄羅斯提供的經濟援助,宣布暫緩加入歐盟。此舉引發親西方的國會議員,在美國暗中支援下,挑唆民眾發動顏色革命,推翻亞努柯維奇。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烏克蘭危機的導火線,其實只是微不足道的程序問題,其背後真正的原因是西方勢力和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博弈。

歐洲在地理和人種上基本分成三大塊,北歐 (日耳曼人,信奉新教,嗜喝啤酒)、南歐 (拉丁人,信奉天主教,嗜喝葡萄酒) 和東歐 (斯拉夫人,信奉東正教,嗜喝伏特加)。東歐又分成三大塊,西斯拉夫人 (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波羅的海三國)、東斯拉夫人 (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 和南斯拉夫人 (位於巴爾幹半島上的前南斯拉夫,現已分裂成數個國家)。東西斯拉夫人彼此互相仇視,波蘭和俄羅斯即是一例。東斯拉夫人的共同起源來自於公元 982 年的基輔羅斯公國 (其首都位於現今烏克蘭首都,基輔)。基輔羅斯公國立國後約一百年陷入分裂,西南邊由波蘭人占領 (後成為烏克蘭),西北邊由立陶宛人佔領 (後成為白俄羅斯),東北邊由蒙古人佔領 (後成為俄羅斯)。從歷史的根源來看,烏克蘭之於俄羅斯,就像西安之於中國,都是該民族的發源地。也因此,西方勢力企圖割裂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關係,觸犯到俄羅斯的底限。俄羅斯因而發起反擊,最後導致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在這之後,俄羅斯要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承諾以下三點:

  • 承認克里米亞屬於俄羅斯。
  • 烏克蘭改為聯邦制,使東烏克蘭實質獨立。
  • 烏克蘭保持中立,不加入北約。

美國對上述三點基本上都不同意,此後美俄關係陷入僵局。俄羅斯以軍事威攝和能源手段 (切斷通往烏克蘭和歐洲的天然氣管道),輔以烏克蘭境內的俄羅斯族裔,再加上第三方勢力和美國博弈。美國則以軍事威攝,輿論和外交孤立 (妖魔化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經濟金融制裁 (壓低能源價格) 打擊俄羅斯,其中以經濟金融制裁為重中之重,因為現今俄羅斯經濟仍然依賴於原材料和能源出口。在金燦榮教授看來,俄羅斯總統普京至今最大的失誤,是沒有把握時機,利用他的政治聲望強迫俄羅斯轉向市場經濟,導致現今俄羅斯經濟結構嚴重失衡。這裡,金燦榮教授提出兩個概念,經濟增長 (Economic growth) 和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並指出只有長期的經濟發展才能促進社會現代化,同時也提醒底下觀眾要避免掉入所謂的富二代陷阱 (Resource curse)。再回來談到俄羅斯受到美國能源 (價格) 武器攻擊之後的慘況,外匯儲備從五千億美元掉到三千億美元。所幸,中國出手相救。俄羅斯和中國簽下四千億美元的合約,賣斷三十年西伯利亞的天然氣給中國 (中俄天然气项目),而中國預付給俄羅斯二百五十億美元的訂金。同時,中國給予俄羅斯一千五百億人民幣的貨幣互換額度,這代表俄羅斯可以利用該額度向中國購買貨物,之後再以其資源償還。至此,俄羅斯穩定住國內情勢。

這裡小結烏克蘭危機。烏克蘭危機是烏克蘭國內親西方勢力藉由程序問題,在美國暗中支持下引爆,爾後俄羅斯強烈反擊。美俄僵持至今的結果,就是烏克蘭內戰無法消停,法德俄烏四國兩次簽暑的明斯克協議,基本上就是廢紙一張。

中國方面對於烏克蘭危機的表態,基本上就是兩邊討好,希望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這裡,金燦榮教授提到中國在國際上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話語權。現在,中國藉由主辦國際會議 (又稱主場外交) 的機會,利用東道國的優勢,把自身的意見揉進會議文件之中,進而變成國際共識。金燦榮教授提醒,搞國際關係必須要從大處著想。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分為三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為:

  • 產品競爭。
  • 技術競爭。
  • 定價權 (話語權) 競爭。

在產品競爭方面,中國佔據優勢。技術競爭,中國很多產品的核心技術是購買而來,而非原創。定價權競爭,是中國最為薄弱的一環。中國是世界上大多數產品最主要的買家和賣家,沒有定價權,只能淪為代工大國。金燦榮教授認為,提升話語權最終表現為提升訂價權。中國過去一年積極推動的主場外交,對提升中國話語權有相當的幫助。另外,中國也積極推動經濟外交,即成立金磚銀行、亞投行和絲路基金,上海合作組織銀行 (簡稱上合銀行) 據悉也將成立。金磚銀行、亞投行和上海合作銀行,以及外圍組織基金,將成為中國的金融抓手。再來,中國過去一年積極推動周邊外交,尤其是針對蒙古和韓國進行點對點外交,這顯示出中國對中小型國家的重視。另外還針對中亞和南亞,大洋洲方向上的澳洲、紐西蘭和斐濟進行外交訪問,後者包含西亞屬於大周邊外交的範疇,前者包含中國周邊屬於小周邊外交的範疇。

這裡小結中國外交的六個組成部分:

  • 大國外交。
  • 周邊外交。
  • 發展中 (國家) 外交。
  • 多邊外交。
  • 公共外交。
  • 全球治理外交。

前四項是中國外交傳統組成部分,其中個別角色可以用 "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台。" 這一句話概括。後兩項是新近組成部分,公共外交旨在提升中國話語權,讓世界更多的接受中國夢; 全球治理外交,則是要求中國逐漸承擔起國際責任。

接著,金燦榮教授提到中國未來十年的外交挑戰。首先要區分兩個概念,國際社會和國內社會,前者無政府而後者有政府。目前國際社會上雖有聯合國這一組織,但實際上還是強權政治。一個國家要保護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唯有依靠力量。中國本身是一個超大規模的國家,加上工業能力也相當強大,綜合來看,中國在現今世界動盪不安的環境下還算是相對安全。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講,面臨的挑戰分為底下三類:

  • 國內問題。
  • 分離主義問題 (台獨、港獨、藏獨和疆獨)。
  • 外部問題。

對於中國來說,真正重要的是國內挑戰。處理好國內問題,後兩者都落在可控範圍之內。金燦榮教授估計未來幾年,台獨問題將會特別突出和麻煩。這裡說說我的感想,台灣成天幻想著中國將要崩潰,卻不知中國從來都是把解決國內問題視作最優先的工作。另外,中國也早就開始準備處理台獨問題。台灣人跳得再歡,也沒多少年可以鬧了。

最後,金燦榮教授再回到他的本行,外部挑戰上繼續分析。中國在未來十年,將處於最為凶險的老二地位 (將起未起,似強非強),也因此外交上將是艱困的。接著,金燦榮教授提到底下五個具體的外部挑戰:

  • 中美關係: 中華民族的復興,具體實現在綜合國力超越美國,和統一台灣。在這個過程中,中美關係如何鬥而不破,是外交上的一大難題。
  • 周邊問題: 中國崛起的過程,會給周邊國家造成壓力。具體的周邊問題有三,中日關係、朝鮮問題和海洋問題。
  • 非傳統安全挑戰: ISIS 極端組織、伊波拉病毒、海盜、氣候變化等等。
  • 海外利益保護: 保護海外中國人,進一步保護海外華僑; 另外,就是保護中國海外利益和投資。
  • 國際責任: 中國必須要積極承擔國際責任,主動打破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妖魔化,提升國際話語權,並藉此保護中國的海外利益。

總結來看,中國外交在未來的十年內是艱鉅的。但是金燦榮教授強調,對於中國這一種超大型國家而言,最重要的還是國內穩定。只要中國國內穩定,任何外部挑戰 (包括台灣問題) 都會落在可控範圍之內。因此,金燦榮教授勉勵底下基層黨員,保持國內穩定才是維持中國發展的基石。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